《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德國這個奇特的國家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贊嘆,提出貫穿全文的大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去欣賞感受奇麗的景色,去理解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有所收獲。
反思這節(jié)課,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收獲:
一、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
文章能夠感動我,未必能感動學生。因為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據(jù)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架起了一座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這節(jié)課總體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
(1)抓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和圖片的渲染,感受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2)通過自由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方式,領略德國的奇麗景色和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過音樂渲染,資料補充,感受德國民族的“美”。
二、靈活創(chuàng)新地實施教學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凸顯教學的實效性。
1、對關鍵詞語的理解,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首先對“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理解,采用朗讀感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畫面,再次渲染的'方法。這種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和積累,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其次,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導學生運用;
2、通過反復誦讀,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熟讀成誦,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背誦優(yōu)美的詞句,凸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升華為“人人奉獻美”和“人人收獲美”。
然而,在這堂課中還存在著一些遺憾,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如:
在品味“景色奇麗”時應該先讓學生想象德國街頭的景色,之后再讓學生欣賞德國街頭的美景。使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有了切實的感受再來讀,學生一定會讀得更好。
在重點句的理解上還不夠透徹。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本節(jié)課最重點的一個知識,放在本課的課文情景中,學生能夠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學生不能由此舉一反三,把這種良好的精神境界應用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練習時,我請學生說說生活中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學生不能夠很好的聯(lián)系實際。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痹诶斫膺@個句子時,其中的“變化”和“美麗”,學生的表述不夠準確。尤其是美麗,此處的美麗,不只是德國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學生理解時過于表面化。
有人說,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節(jié)課后,我總要回頭想想,簡單反思一下,正視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時,我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妄自菲薄,這是在經(jīng)歷中成長……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異國風情”為主題,目的是為學生打開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向學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學習本組課文一是要讓學生抓住文章主要內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增長見識;二是要讓學生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特點的,學習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三是要注意積累文章中的優(yōu)美語言;四是課外運用各種途徑盡可能多地搜集資料,豐富對異域風情的感受。它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贊美之情。
首先,較為合理利用課件及多媒體資源,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德國的風光與文化,加深感悟。我在教學中靈活采用“欣賞畫面入境,品讀想象中生情,深讀積累中拓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引導學生想象時,要注意抓住一些關鍵詞、句,通過對這些關鍵詞、句的揣摸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各種方式讀課文,做到讀中有體驗,讀中有所悟,使學生在課堂上大有收獲。在具體操作中,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場面情景,把心放到課文中去。
其次,《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文辭優(yōu)美,在教學中我設置情境,讓學生“走出房屋,來到街道欣賞美麗的花朵!毕日堥]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大家邊聽邊展開想象,然后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師配音樂朗讀,隨后學生交流——充分運用多種手段,豐富課堂呈現(xiàn)的方式,依托資源,通過聲音、圖象、視頻等創(chuàng)設多媒體的情境,思維拓展,讓學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閱讀氣氛中再現(xiàn)美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這奇麗風景的欣賞和贊美,進而達到熟讀能誦。
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有很多不足:對課文第二段的重大教學失策導致學生理解不夠深刻;教師對課堂駕馭能力不強,對課堂生成未能及時抓住對重點句的挖掘膚淺,丟失了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主題升華的好時機;對學生整體的關注還不夠,給他們的空間還太少......為了課堂的完整性,沒有給他們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為了課堂的完整性,也沒有給更多的孩子發(fā)言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感悟理解......
相對而言,講完課后我的心情既輕松又沉重。這下可以長長的舒一口氣了,因為終于將公開課講完了,等待真是漫長。同時,我也更深一步的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勢,還需要我不斷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磨礪和成長。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畢竟老師面對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無數(shù)的學生。只有老師更進步,學生才會更成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老師的高度決定了課堂的深度、廣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正因為這些遺憾,才讓我們每一位教師總是在不斷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3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教學中我緊緊圍繞課文2、3自然段和中心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展開教學。一節(jié)課下來,感覺教學還是比較緊湊,較好地完成了教學。
一、優(yōu)美語句,激起學生情感。
對于文中“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個句子的理解,我先讓學生結合詞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和“應接不暇”來理解,再結合全句展開想象:走在這樣的.街道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最后給學生播放了幾幅德國美麗景色的圖片,當街頭美麗的花呈現(xiàn)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地發(fā)出陣陣贊嘆,情緒也充分調動起來,為下面學習做好鋪墊。
二、善于點撥,開啟智慧。
在讓學生談了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的理解后,我提問學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現(xiàn)象?孩子們暢所欲言,從班級干值日,到公交車上讓座,再到班級捐書圖書角,以及我們獻血、捐款等活動談得具體貼切。尤其到了談體會的時候,孩子們更是感觸深刻,結合自己談出真實地感受。我在心底里暗暗佩服孩子們的靈動,不由地嘆服:“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真是耐人尋味。〗o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因此,要學會給孩子足夠大的平臺,把他們的潛力盡可能的挖掘出來。更好地激發(fā)起孩子們的求知欲望,予以適時恰當?shù)狞c撥、引導,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課堂充滿活力。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4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第八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第八單元以“異國風情”為專題,目的是為學生打開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向學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
教學本篇課文要讓學生對德國氣力風景和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有所了解。教學時,我從風景的氣力和民族的奇特兩方面進行學習,讓學生明白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課文既讓學生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季羨林的一篇介紹德國的風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板書課題: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課前請同學們查閱了資料,現(xiàn)在請你們把搜集到的資料交流一下:
⑴關于季羨林你了解什么?
學過關于季羨林的什么課文?季羨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樣的老人?或者怎樣的作家?
小結:
在你們的眼中,季羨林是一位慈祥和藹、學問淵博的96歲高齡的老爺爺;其實,季羨林先生精通六七種外語,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當之無愧的被稱為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是山東人,清華大學畢業(yè)后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這篇文章就是在季羨林先生舊地重游時的感受。
、脐P于德國的民俗風情你知道哪些?
。◤V袤的原野,安靜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熱的都市,精致的小鎮(zhèn)。)
。场⒔處熜〗Y。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文中有許多新的詞語,不知大家在預習的時候解決了沒有?
出示:
莞爾一笑脊梁應接不暇
自顧不暇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指名讀文,思考問題:
德國的風情民俗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讀全文,交流感受
。、過渡:
德國的風情民俗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話說說,然后讀相關的句段)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病哪男┑胤娇闯鲞@是景色的奇麗?
隨機出示相關的重點句段: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艑W生讀──教師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子上鮮花怒放,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顏六色,千姿百態(tài),美麗極了!
仿佛看到了各種鮮花爭奇斗艷,吸引來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
師:通過想象,大家已經(jīng)充分感受到了這奇麗的景色!讓我們看看文中的插圖,再通過我們有感情的朗讀把這奇麗的景色表現(xiàn)出來吧!
。ㄔu價讀得怎樣。)
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說明了什么?體會花之多、花之美。聞著花香
、茝哪男┱Z句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兩句的確耐人尋味,意味深長,默讀一下2、3自然段,結合上下文,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吧!重點指導朗讀以下句段:
家家戶戶都在養(yǎng)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yǎng)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ǘ涠汲忾_,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聯(lián)系生活中還有哪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
。ò嗉増D書角、輪流打掃衛(wèi)生)
師:當我們?yōu)閯e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為我們付出,在互相幫助中我們共同享受生活的樂趣,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讀懂了這段話,再來讀,大家就一定會讀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尋味了!
。R讀3自然段:男女生接讀,看圖背誦。)
、亲咴诘聡,滿眼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是多么令人賞心悅目!這是多么奇麗的景色!走在德國,感受到的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境界!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國,讓季羨林先生回憶起留學德國十年的求學的足跡!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羨林先生思緒萬千?此時季羨林先生的心情怎樣?
誰愿意入情入境地為大家朗讀最后一段?把這種種思緒,滴滴感受讀出來。
師:你最喜歡哪句話?談談你的體會?
、兕A設一: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師:美麗的`含義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樸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樣美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民俗風情!
、陬A設二: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師:贊美德國街道奇麗的景色!贊揚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垲A設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xiāng)的夢。
師:作者陶醉于鮮花艷麗之中,觸景生情,沉浸于思鄉(xiāng)情緒之中。這會是一個怎樣的夢呢?夢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思念祖國。)
課下請同學們結合你對作者的了解,對課文的感悟,續(xù)寫一段話:夢見了;夢見了
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看著花語,伸出異國他鄉(xiāng)的青年季羨林先生怎能不懷念祖國和家鄉(xiāng)?怎能不懷念親人?
四、總結升華,拓展延伸
。、這節(jié)課我們跟隨季羨林先生走進了德國,感受到了德國的風景美和人情美,相信這篇雋永的小短文留給我們記憶深處的不僅僅是這些,F(xiàn)在我想知道此時你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2、感謝季羨林先生引領我們感悟美麗,引領我們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仍然堅持讀書寫作,假如我們能為季爺爺聲情并茂地朗讀他的作品,他一定會很欣慰!請同學們一起來朗讀。
3、季羨林先生本身就具備這樣的人生境界,老師為大家推薦兩篇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鄉(xiāng)明》《黃昏》,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欣賞,走進季羨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多么奇麗的景色。ɑ▓F錦簇姹紫嫣紅)
多么奇特的民族。ㄈ巳藶槲,我為人人)
【教學反思】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當?shù)弥羌玖w林先生的文章時就更加愛不釋手,反反復復讀過許多遍,越來越感覺到季老就在眼前,偉人的形象隨之高大;越來越感覺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人生的一種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不僅僅是季羨林先生在介紹德國的民俗風情,更重要的是在贊揚一種精神!精美雋永的短文不難理解,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國學大師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進季羨林成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回憶起季老在《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親切的話語,孩子們對季老提出的中西貫通,文理貫通,古今貫通記憶猶新;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在季老的散文《懷念母親》《月是故鄉(xiāng)明》中,體會到了魂秦夢繞的思鄉(xiāng)情和赤子深情;走進季羨林,讓學生被字里行間彌漫的真情摯意所打動,樹愈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種植今天,孩子們也許還不太懂,但是這位鴻儒長者肯定會在他們的心靈立起一道豐碑!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蘊藏著作者的一片匠心──這不僅僅是說給給孩子們聽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6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的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根據(jù)這個目的我精心的設計了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為了讓學生了解德國人種花的特別之處,我抓住關鍵詞“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花的海洋、山陰道上”,感受奇麗的景色。如:“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當這兩個詞語浮現(xiàn)在你眼前時,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情景?讓生自由說,從而理解!皯硬幌尽保瑥亩氡疚,感受花多、花美。然后讓學生欣賞德國大街上這道獨特的風景?赐曛笞寣W生自己說說剛才看到的,感受到的。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季老的文采,從花美到人美,從奇麗的景色到奇特的'民族。
從整體效果來看,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課堂上基本上完成了。在指導朗讀上,齊讀得比較多,效果不明顯。如果讓學生單個朗讀,感情很容易流露出來。在理解重點句子時,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深入去理解,沒有很好地去挖掘深層次的東西,沒有讓學生深刻地去認識,去理解。在理解課文內是,提問的方式偏難,有點成人化,不貼近學生年齡特征。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缺乏藝術性。教師個人心理素質和普通話有待加強,
這一堂課講下來,收獲很大,對自己的教學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
3、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啟示與教育。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德國的民情風俗以及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
季羨林爺爺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在德國留學生活了十年,過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國,回來后感慨萬千,寫了一篇文章。今天,我們就隨語言大師季羨林的文章走進德國,或許你能從中對德國人有所了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齊讀,指名讀,師注意糾正字音:注意“莞”是個多音字,本課中讀wǎn,表示地名時讀“guǎn”,如,廣東省的“東莞”;“姹”(chà)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
3.生指出書寫上的疑難字,指導書寫生字:脊、嫣
三、由淺入深,探究文本
1、看課題,體會“讓”的意思。將“讓”字去掉,與課題作比較:(1)、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別人看的。
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加上“讓”有主動的、心甘情愿的給別人看的意思。
2、瀏覽課文,發(fā)現(xiàn)文中藏著的“讓”。請你發(fā)現(xiàn)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訴我們德國人養(yǎng)花是“讓”別人看的?看看誰有一雙敏銳的眼睛。
(1)學生瀏覽課文,發(fā)現(xiàn)“讓”,教師巡視點撥。
。2)交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對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導。
句子一: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yǎng)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ǘ涠汲忾_,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請學生讀,理解“脊梁”的意思;ǖ募沽壕褪腔ǘ涞谋趁妫òㄖΩ珊腿~子)。顯然,德國人養(yǎng)花是給別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yǎng)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德國人養(yǎng)花真是與眾不同,非常奇特呀。R讀。
3、德國人的“讓”,讓出了什么呢?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德國人是怎樣養(yǎng)花“讓”別人看的?他們這樣養(yǎng)花有好處嗎?
二、品讀課文,感悟“美麗”
1、學習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話就說到了: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找出具體描寫“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句子,劃上橫線。
。ㄗ哌^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這里景色真美呀,這段文字也很美!同學們再默讀這兩句,談談你讀后的感受。
預設一: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抽學生讀文,結合你的生活所見閉眼想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想看看這樣美的畫面嗎?(出示圖片)師解說:花成團,一簇緊挨著另一簇,十分茂盛,這就叫“花團錦簇”(抽幾生,讀出“花團錦簇”的形象),它側重寫花的形態(tài);這些花有紫色有紅色,五顏六色,十分艷麗,這就叫“姹紫嫣紅”(點幾組,讀出“姹紫嫣紅”的味道),它側重寫花的色彩。作者用詞多么準確呀。
預設二:應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這樣美,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呀!放眼望去——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理解“應接不暇”:
“暇”什么意思?(空閑,沒事的時候!跋尽迸c時間有關,所以要記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沒有空閑)!皯硬幌尽蹦?(看圖)這里的花非常奇麗?戳俗筮呌窒肟矗ㄓ疫叄,看了樓上又想看(樓下),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怒放的還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眼睛都忙不過來了,這就叫做——應接不暇。
花多而美,讓人眼睛看不過來,這就叫——
商場里,商品琳瑯滿目,我們眼睛都看不過來,這也叫——
爸爸過生日,來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過來,這也叫——
生活中,你還有“應接不暇”的時候嗎?
這里的鮮花如此美麗,如此壯觀,讓人應接不暇呀,我們欣賞到了德國奇麗的景色。你能通過朗讀再現(xiàn)這樣的美景嗎?
。3)指導朗讀
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將我們帶到了德國。(齊讀)
同學們,我們就在德國,到街上去看看吧。R讀)走過任何一條街——
這里花如海,總也看不夠。。ū常┳哌^任何一條街——
內容理解了,讀的遍數(shù)多了,自然就能背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熟讀成誦”,也是我們慣用的背誦方法。
。4)過渡:走在美麗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曠神怡,自然地讓人想到奇麗景色背后人們崇高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課文中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笔茄剑巳藶槲,我為人人。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說(齊讀)——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5)理解“耐人尋味”的意思。(人們走在這樣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種的鮮花被別人欣賞,不由得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想法。
像這種引起人們思考、值得人們回味的'情形,我們可以稱它為“耐人尋味”。)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過去了,季羨林爺爺又一次到了德國,又一次看到了這奇麗的景色,當朋友問他德國有什么變化嗎?他說:(齊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2)季羨林說的“美麗”指什么?“德國人有什么特點?”。
。3)猜度季羨林的“夢”。——“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xiāng)的夢!保ńY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說說季老到底做了一個怎樣的夢。)
四、作業(yè)設計
1、抄寫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并背誦第三自然段。
2、推薦閱讀:季羨林爺爺?shù)幕貞涗洝兜聡∠蟆贰?/p>
五、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 奇
花團錦簇 麗 特 人人為我
姹紫嫣紅 的 的 我為人人
景 民
色 族
教學反思:
在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筆下,德國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麗,在一個異常普通的小鎮(zhèn)的居民身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人性的美麗,成就美麗的境界,這就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教材《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給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為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yōu)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在課堂上,我請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體悟風情,找出“人人為我”的句子。隨著學生的交流,課件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引導學生想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情景,利用圖片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意思,體會花之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應接不暇的意思,體會花之多。
“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圍繞中心問題反復研讀課文,將重點段句的朗讀與悟情有機的融為一體,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在品位的基礎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學生領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言為心聲,希望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文中蘊含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無痕處解決這一難題,是我課堂中力求突破的。這個問題,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再加上課件教學的配合,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顧整堂課,還是有一些讓自己不甚滿意之處:
朗讀教學的指導一直是我教學的弱項。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做了嘗試,未進入最佳朗讀狀態(tài),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體會感受景色奇麗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指導朗讀給全課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與愿違,雖然通過直觀的圖片視覺沖擊,學生能體會到美麗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國街頭美好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讀的過程中把各自的感覺讀到位,的確成為一樁憾事。
這樣一次充滿馨香四溢的異國風情之旅,讓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師的高度將決定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將會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標。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以樸實的語言,講述了作者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寫德國人愛花、養(yǎng)花把花栽種在臨街的窗外,讓花朵朝外開放,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享受和快樂,展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和諧共處的美好境界。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盡量少講,把課堂的時空讓給學生,啟發(fā)學生自讀自悟,充分感受語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進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義。首先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初步領略文章大意,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接下來,組織學生通讀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中心,找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個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開,讓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是通過哪些內容具體表達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詞語和句子,交流欣賞。重點理解“莞兒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的展開,由點再回到面,借以對文章進行細致的揣摩和研究。學生在個體研讀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加深對課文的認識。重點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師朗讀,學生想像。想像鮮花的美麗,體驗美好的情感,加深學生的感悟。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
課后回味,覺得朗讀指導還是不到位,滲透在字里行間中的美,蘊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終沒有能夠讓學生更加充分地去領略。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9
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對課文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因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從課文中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語言材料,并進行有價值的語言文字訓練。
從課題入手,直奔點明中心思想且含義深刻的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先引導學生通讀全文,結合上下文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在感悟理解過程中感受綺麗景象,積累優(yōu)美語句。在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類似的'實例,加深對這句話以及課題的理解。最后小結歸納學習方法,完成相關課堂練習。
課后思考與練習中要求理解的含義深刻的句子,不能就句論句,要采用結合上下文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方法進行,要引導自己的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述。括號中提出的問題重在引發(fā)思考與提示思路。不要空洞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要在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思想啟迪,情操的陶冶。
教學本文要注意朗讀,默讀,瀏覽相結合。通過默讀,瀏覽,可以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有利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感情的朗讀要以正確,流利朗讀為前提,以感悟理解為基礎,語調平緩之中有起伏,語氣平淡之中有激昂。第一自然段中要適當突出“花”“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而第二自然段要讀出作者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的語氣;第三自然段要圖文結合,讀想結合,讀議結合,再現(xiàn)美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這綺麗風景的欣賞和贊美,進而達到熟讀能誦的目的;第四自然段要讀出作者由衷的贊嘆之情。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為我們敘述了作者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yōu)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教學課文第三節(jié)時,有一句描寫德國街景的句子,在這句句子中有“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這幾個詞的詞義要學生理解,這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因此,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圖,讀句,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自己來解釋這些詞語。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釋詞義,如:找近義詞、用自己的話說說、查找字典等方法。
在解釋詞語的過程中,我認為不應是要求學生背誦字典上的注釋條,而是在讀句的基礎上理解詞語的意思,注重引導學生個性化釋詞。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聯(lián)系完整的語境再讀句子。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讀的質量,而且讀中又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與感受。將理解詞語與指導朗讀,學習課文聯(lián)系在一起,使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悟,悟中讀”。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嘗試運用更多的方法讓學生來理解詞語,讓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這是季羨林先生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精美雋永的散文。文章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向學生展現(xiàn)了美麗的德國風情。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一方面要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理解和積累優(yōu)美語言;另一方面是要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我班的學生自小生活在城中村,受生活經(jīng)驗所限,視野、見識不夠開闊豐富,德國對于他們來說遙遠而神秘。因此,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通過多媒體輔助課件的呈現(xiàn)能較容易幫助學生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感受德國的花美、景美,從中積累優(yōu)美的詞句。但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我猜想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有點困難。但是五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不少學習寫景狀物類課文的閱讀經(jīng)驗,相信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1
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就深有體會。匆匆忙忙把教案定稿后,我在二班進行了一次試教,請同年級及有經(jīng)驗的老師來看課并指導。她們給我提了眾多的寶貴意見,我采納了。自己覺得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fā)。在此,我要謝謝她們對我的幫助。
語文課唯獨不能少的就是語文味,最能體現(xiàn)出語文味的教學方式就屬朗讀了,因為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時,我運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聲讀、配樂讀、示范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讀得繪聲繪色,整個課堂上回蕩起瑯瑯的讀書聲。那么教師的范讀能更好地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從而產(chǎn)生認知和情感的共鳴。在讓孩子們閉著眼睛傾聽教師范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敝,讓孩子們展開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陣清香飄過,你仿佛聞到了什么?一陣微風拂過,你仿佛聽到了什么?通過有層次地幾次想象,學生的思維也迅速地得到拓展,學生有了獨特感受,自然能讀出心中所感。圖片的欣賞讓學生水到渠成的吧課文內容背誦下來。
朗讀指導設計的有層次,但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情感的調動還是有所欠缺,效果不明顯。在學生感受到德國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的高尚境界之后,我,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之中有沒有發(fā)生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事情呢?學生從身邊助人為樂的小事談到512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玉樹大地震等國家、社會、民族的大事?梢娬n堂的.適當遷移,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理解重點句子時,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有些泛泛之談,沒有說出深層次的內容,沒有讓學生深刻地去認識,去理解。以后我要講究方法,深入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這一堂課講下來,非常有收獲,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還需要我不斷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磨礪和成長。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2
錢老師執(zhí)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聽后頗有收獲。
一、學生美麗的情感在多元品讀中得以飛揚。
語言是語文之“根”,語文是學習語言的課程。朗讀是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本節(jié)課,錢老師“咬定朗讀不放松,立根原在文字中!闭n中,錢老師十分注重抓住重點詞句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騰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品讀,將理解詞句與指導朗讀、學習課文聯(lián)系在一起,使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悟,悟中讀”。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導學生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國故地重游發(fā)出的贊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或借助關鍵詞句的品析,體會作者情感;或想象畫面,再現(xiàn)文本的情境;或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情境;或飽含深情,引導學生在“一詠三嘆”的朗讀中升華情感、感悟文章豐富的內涵,將“朗讀訓練”與“個性體驗”、“多元解讀”融為一體。
二、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得以放飛。
在教學過程中,錢老師特別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并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錢老師緊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想象,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教師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摸,透過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黑體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了。
三、學生發(fā)展性的思維能力在有效提問中得到提高。
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幾次設計了問題的思考環(huán)節(jié)。問題的設置規(guī)范、精當,引發(fā)了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挖掘了文本的內涵,使學生進入了文本的情境,由花到人,采用“欣賞—品味—深化”的方式,層層遞進,緊扣“花美人更美”這一靈魂所在,將重點段落的朗讀與領悟融為一體,然后再深入到作者的心理,采用了各種方法、各種手段,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鍛煉,既保持明確的文本意識,又在教學對話中把課文意義引向深入,從而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3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當?shù)弥羌玖w林先生的文章時就更加愛不釋手,反反復復讀過許多遍,越來越感覺到季老就在眼前,偉人的形象隨之高大;越來越感覺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人生的一種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不僅僅僅是季羨林先生在介紹德國的民俗風情,更重要的是在贊揚一種精神!精美雋永的短文不難理解,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國學大師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進季羨林”成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回憶起季老在《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親切的話語,孩子們對季老提出的“中西貫通,文理貫通,古今貫通”記憶猶新;“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在季老的散文《懷念母親》《月是故鄉(xiāng)明》中,體會到了魂秦夢繞的思鄉(xiāng)情和赤子深情;“走進季羨林”,讓學生被字里行間彌漫的真情摯意所打動,“樹愈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種植……這天,孩子們也許還不太懂,但是這位鴻儒長者肯定會在他們的心靈立起一道豐碑!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蘊藏著作者的一片匠心——這不僅僅僅是說給給孩子們聽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4
《自己的花兒是讓別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講課文,課文篇幅不長,語言優(yōu)美生動。作者季羨林先生在文章一開篇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家家戶戶的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由衷地感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是多么地耐人尋味;課文的最后,作者談到自己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對德國的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流露出了發(fā)自內心的贊美;仡欉@一課的教學,有兩個地方值得我記錄下來跟大家分享。
一、提倡“慢”課堂,把“以生為本”牢記心頭
本課的教學一共用了6課時,原本我計劃將第1.2課時放在熟悉課文內容上,包括掃除生字詞障礙、規(guī)范手語表達、讀通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等等。按照之前的預設,用兩課時來疏通課文,在時間上應該是較為充裕的。但在實際的課堂實施中,教學時間超出了預設。由于課文中出現(xiàn)了好些個四字成語,這對理解力較弱的聾生來說很是晦澀難懂。像“莞爾一笑、姹紫嫣紅、花團錦簇、耐人尋味”等成語,讓學生乍一看就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因此,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借助《完全解讀》這本書初步理解詞義,再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學習生字詞,做到“詞不離句”,不明白的地方同學之間討論一番,之后我請學生上臺說說他(她)對這幾個成語的理解,再由老師進行更正并嘗試指導學生用所學的成語造幾個句子,以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由于在學習字詞上用掉的時間超過了計劃用時,所以我本能地放慢腳步,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教學進度,將之前定下的5課時教完本課增加至6課時,從容地開展接下來的教學,這樣一來,學生學得比較扎實。
我們的.教學說到底是為學生服務的,如果學生跟不上老師預設的教學步伐,那么這時“以生為本”是我們最應堅守的唯一的指導教學的底線與原則。
二、直面“生成”,讓“課堂生成”成為教學中的彩虹
都說好的課堂大多會有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這一課的教學也給了我始料未及的驚詫與挑戰(zhàn)。在讀到課文中“……他們的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這句話時,有一位思維很活躍的學生立馬站起來問道:“德國人腦子壞了嗎?把花種在窗外,自己看不到,那為什么還要種?”我原本以為學生讀到德國人種花給別人看會覺得他們很無私、很值得大家向他們學習,而這位學生表現(xiàn)出的不一樣的腦回路著實令我有些緩不過神來。
面對課堂上突如其來的質疑,我是這么處理的:首先,表揚這位同學善于思考、敢于提問,接著我出示備課時上網(wǎng)找到的在沿街的窗口各種花兒競相怒放的圖片,請同學們觀賞美景并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很快被圖中街道上花團錦簇的景象吸引住了,我趕緊追問大家,這么美的街道你們喜歡嗎?走在這樣的街道上心情是不是很愉悅?而且老師相信愛拍照的同學一定會在這里拍下很多美美的相片去發(fā)朋友圈的?墒牵@些漂亮的花如果沒有人種在窗臺上,那我們哪能置身于花海而心曠神怡呢?從這里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出德國人很勤勞、很愛花、很愛美?你們再想一想,如果大家都把花種在自己家里,那這條街道還會像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樣美嗎?聽老師這么一說,還有同學認為德國人的腦子有毛病嗎?這時,班上的同學都在以搖頭回應我。我最后進行小結:其實這正是本文作者要大力稱贊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耐人尋味的美好境界啊……
在我看來,關注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珍視學生帶來的計劃外的“課堂彩虹”,這是促進學生更有效學習的一條捷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對生成的課堂“溫柔以待”,努力使每一堂有“生成”的語文課都能成為我和學生共同的、不可重來的、令人欣喜的生命體驗。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德國奇特的風情。在教學中我首先抓住“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個贊嘆句,提出貫穿全文的大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想象去欣賞感受奇麗的景色,去理解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風情,進而再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種耐人尋味的境界,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有所收獲。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jié)課有以下的特點:
一、精心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
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據(jù)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
(1)抓關鍵詞句,通過理解、朗讀、資料補充和欣賞圖片,感受德國的奇麗的景色和奇特的風情。
。2)通過音樂渲染,想象畫面,小練筆,感受德國民族的“風情”。
(3)通過小組交流、感情朗讀,抓重點詞句的方式,領略德國的奇麗景色和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凸顯教學的實效性。
1、對關鍵詞語的理解,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首先對“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理解,采用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畫面渲染的方法。這種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和積累,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其次,對“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理解,補充成語來歷,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對比理解,感受德國街道上景色的奇麗。
2、通過反復誦讀,合作交流,在體會“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理解“我為人人”和“人人為我”的境界。
然而,在這堂課中還存在著一些遺憾:
1、“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边@是文章的主題,學生能夠明白他的意思,但不能夠很好的聯(lián)系實際,舉一反三。
2、“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在理解這個句子時,其中的“變化”和“美麗”,學生理解時過于表面化,表述不夠準確。
上完這節(jié)課,雖然很累,但是收獲很大,當然也有遺憾。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想,正因為這些遺憾,才讓我在不斷的反思、探索、總結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05-1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09-06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5篇09-2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08-19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5篇06-24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后感10-1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后感09-09
花鐘教學反思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