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tài)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tài)中自己的表現(xiàn)。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 1
在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在親身初中中進行自主探索。課堂教學中,組織了一系列活動,如找角、畫角、折角、剪角、評角、應用角、創(chuàng)造角等,使學生對 銳角 和 鈍角 的認識不是停留在機械的理解和記憶之上,而是經(jīng)歷了一個親身體驗和不斷反思的認識過程,在 做數(shù)學 的活動中,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銳角 和 鈍角 的特征。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shù)學要改變傳統(tǒng)的 傳授 接受 模式為 探索 發(fā)現(xiàn) 的學習模式。因此,在學習中很多知識我都盡量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學習,去感悟。如讓學生給角進行分類這個環(huán)節(jié)就充分的體現(xiàn)了這個意圖,先讓學生動手分類,再經(jīng)過小組合作、積極主動地思考分類的理由,學生自己不知不覺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現(xiàn)出了很強的求知欲,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到后來的親自動手實踐量一量的活動中更進一步的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去驗證,同學們都積極地去參與整個課堂教學之中。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 2
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chuàng)設情境并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在學生分完梨后,讓他們給 每份分得同樣多 的這種分法取個名字,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chǎn)生和形成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diào)的。如 把15支粉筆、15根圓珠筆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你會怎么分? 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了,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為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分撲克牌的設計我覺得很有必要。在學生們不知道總數(shù)的情況下,同學們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種分法,有一張一張的分,有2張2張的分等等。充分體現(xiàn)了分法多樣化。
3、 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 平均分 的`含義這是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單一地看問題。如課的開始,讓學生分梨,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xiàn)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每份分的不是同樣多,就是沒有平均分,這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常有的情況,這一設計讓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同時,也用不平均分來對比學習,對了解這一概念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在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沒有充分體現(xiàn)這一點,當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沒有好好利用分梨這一教學資源,就這樣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了。其實可以再次回到開始,問問除了每份2只,還有其他的分法嗎?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嗎?這樣就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了。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 3
本課的學習是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zhì)量單位克和千克。本課針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質(zhì)量單位普遍缺乏認識這一現(xiàn)象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質(zhì)量單位的概念,感知1克、1千克的實際質(zhì)量并掌握它們之間的進率。
1、貼近生活,激趣引入。
由于質(zhì)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中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引出新知,使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質(zhì)量單位的欲望。
2、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質(zhì)量概念。
在教學中,通過掂一掂的動手活動引導學生具體感受1克和1千克大約有多重。
在克的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讓學生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天平稱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反復掂一掂、拎一拎,在實踐活動中讓自己親自經(jīng)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yǎng)學生愛數(shù)學的興趣。
這一節(jié)還存在的問題是,對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的同學來說,還沒有完全學懂,還要個別進行輔導。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6
學生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學生為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改為主動,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我認為,數(shù)學預習有以下四個優(yōu)點:
一、利于培養(yǎng)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和潛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谧詫W課本時,學生由于認知潛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識,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讓學生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盡管在老師看來十分簡單,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后的思維斷點。由于學生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有的甚至幼稚,我們重在培養(yǎng)學生提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水滴穿石,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越來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經(jīng)過預習后,有些簡單的問題學生自己能夠解決,教師沒有必要在課堂上設置情境讓學生解決。在單位時間內(nèi),解決三個問題與解決兩個問題,哪個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對自己疑惑的問題肯定會倍加關注。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經(jīng)教師的點撥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教師來說,間接實施了因材施教。對學生來說,易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如果沒有預習,學生的大腦會一片空白,不能及時與舊知識鏈接,會毫不批判的無條件理解。預習后,當認知發(fā)生沖突時,及時反思學習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構建知識網(wǎng)絡。
由于學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對同樣的知識構建的途徑必然也是多樣的。但因課本編排的局限,不可能將各種想法全部展現(xiàn)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在借鑒課本想法的基礎上,展現(xiàn)多樣化的見解,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滿足于課本知識的獲得,敢于向課本挑戰(zhàn),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運用自己的智慧填補課本的空白點,從而到達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構建自己清晰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
四、利于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潛力。
在學生預習后,教師要相應的改變教學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動的使用課本帶給的素材。教師務必站在學生發(fā)展的'高度,根據(jù)學生預習的狀況,從學科的總體目標擬定出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jù)教學資料與學生實際,靈活的選用教法,設計合理的科學的教學過程。在教材處理上做到以教材為依據(jù)但不拘泥于教材。靈活多變的處理教材,讓教材為師生服務,不要成為教材的奴隸。學生預習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識浮淺。因此教師更應深入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的將教材的知識思路轉化成學生易于接納的教學思路,并注意為學生的學習帶給適宜的空間。學生的心理結構、理解潛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課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樣分?重點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為了防止學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能夠改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樣分?
誠然,小學生年齡小,還不明白如何去預習,這就需要教師有步驟的分階段進行輔導。對于剛剛起步的小學生(如一、二年級的學生),教師能夠在一節(jié)課結束時流出5分鐘時間來一起預習下一節(jié)課的資料,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為他們在家如何預習給予示范,以此逐步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潛力和意識。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就能夠透過布置預習作業(yè)來促進學生預習。在預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 4
小學低年級的數(shù)學教材是以多樣、形象、有趣為宗旨。如果面對新的教材內(nèi)容,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那將無疑會成為學生學習絆腳石,只能消極的促使學生的厭學情緒早期形成。我作為一名剛教學一年的教師,深感壓力重大。積極發(fā)現(xiàn),營造學生需要學習的空間與條件,在一年的摸索學習中對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有一些感受。
一、在情境教學中要會“思”
二年級學生聽話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對弱一些,有時教師對同樣一句話重復多次,也只能達到40-60%的效果。這樣,教師教的吃力,學生學的煩心。怎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呢?我嘗試在教學較難的內(nèi)容時,要積極設置活生生的畫面幫助學生分析性學習,讓學生在直觀的演示中,帶著濃厚的興趣,帶著一份深深的思考進行正確的'列給合,輕松的解決問題。
二、在情境教學中要會“靜”
設置有序的情景、場合進行室外教學,會非常有力的增強學生對空間的感知,變抽象的知識為淺而易顯,容易消化的知識。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若要在教室講解,顯的課程資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師語言蒼白無力。因此,我讓學生在很安靜的情況下帶隊到操場,在互動中靜觀,在靜觀中互動,既保證了講課秩序,又使學生真正的體會
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后看,側看的相對性,及方位存于空間的真正含義。從不同的方向看同一個東西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樣子。
三、在情境教學中要會“動”
教學七巧板相關知識時,我讓學生每人準備好一塊七巧板,讓學生觀察七巧板是由幾種圖形組成的?每種圖形分別有幾個?哪些圖形是完全一樣的?哪些圖形最大?哪些圖形最。吭诿靼走@些基本知識之后,讓學生拆開七巧板,大膽的想象、嘗試、操作,看一看七巧板的組成部分進行不同的有機整合后能拼成哪些有趣的圖案,通過小組合作,學生獨特構思,拼成的圖案各種各樣,風箏、免子、小狗、小鴨等。讓學生快樂的遨游在七巧板的海洋中,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力,挖掘了最大的潛能。又如在教學中有這樣一到題:小紅和同學排隊一題時,小紅前面3人,后面1人,這一隊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紅和同學排隊從前面數(shù)她是第3,從后面數(shù)是第2,這一隊共有多少人?遇到這類題時,學生往往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有時會多說一人,有時會少說一人,這時,有時候就不知道到底是多少人,我就指幾個學生扮演小紅,在教室做到快、靜、齊的條件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題目要求自行站隊,等學生站好隊之后,他們會自然明朗,馬上欣喜自信的告訴老師正確答案。
四、在情境教學中要會“記”
數(shù)學教學中概念性知識是教師最難講解,學生最難接受的問題,尤其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那就更難了。在學習加法、減法、乘法算
式名稱時,教師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頂頭飾帽,上面寫有一些加法、減法或乘法算式卡片,然后同桌面對面叫準對方所準備的算式卡片中的數(shù)字名稱,這樣要求每人交友5次進行對話學習,在具體的游戲場景中多次重復加數(shù)、和、被減數(shù)、差、乘數(shù)、積,學生便會正確加以區(qū)分性記憶,不易混淆。又如在教學長度單位米、厘米的認識及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1米長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觀察1小格的長度有什么特點?然后讓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畫出一厘米的線段,真切的感受1厘米的實際長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數(shù)一大格有幾小格,1米尺子共有幾大格,共有幾小格,然后用自己的雙手張開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長讓學生反復的數(shù)一數(shù)、做一做,加深印象,歸納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這種教學方法既讓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加深知識的記憶,又在記憶的過程中促進了知識的形成,收到了相輔相成的好效果!總之,情境教學的形式不居一格,可以因?qū)W生個性的特點和知識層次特點進行設置,也可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的可行性進行設置,也可在教學硬件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設置,只要有一點情境,學生就會增添一份樂趣,達到因材施教,培養(yǎng)素質(zhì)型人才的目標。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 5
二年級,在整個小學階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學期數(shù)學教學是落實對兒童少年的素質(zhì)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等。著眼于發(fā)展學生數(shù)學能力, 通過讓學生多了解數(shù)學知識的來源和用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次課上,我在教學設計上力圖體現(xiàn)“尊重學生,注重學生”,使學生建立“做數(shù)學”的理念,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主動性、實效性。
1.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
我為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個課堂氣氛活躍,通過擺一擺,配一配、連一連、讓學生在獨立嘗試解決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匯報都興致勃勃,參與熱情很高。
2.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
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如“兩兩配”到“三二配”最后到“二四配”,由易到難,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本節(jié)課我盡量設計些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的價值,這些教學內(nèi)容很具有層次性和思考性。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意義,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眼光去觀察問題和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 用數(shù)學眼光去觀察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數(shù)感、一種生活問題數(shù)學化的感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則是檢驗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復、不遺漏。教學中力求做到問題的提出具體、明確、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有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水到渠成的讓
學生掌握了搭配的規(guī)律并提升歸納了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 問題的提出不夠明確,是不是能夠放手,讓學生自己試著提下呢?
2、 課堂的教學語言不夠嚴謹,特別是有些過渡處理的較為生硬。
3、課堂教學的評價有待進一步改進。
總之,這節(jié)《搭配中的學問》的課堂教學,雖然關注了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走進課堂,使數(shù)學教學更具體;讓學生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價值的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但是,課堂教學總是有許多的遺憾、許多的瑕疵,在許多的細節(jié)中一定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需要我進一步反思和總結。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 6
上周教 “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進位加法” 時,我預設的方案是用小棒演示 “滿十進一”,但課堂效果卻像打翻的`積木 —— 混亂又零散。
當我問 “28 加 36 等于多少” 時,多數(shù)學生直接喊出 “54”,卻講不清道理。我急著拿出小棒,讓他們擺 2 捆 8 根加 3 捆 6 根,可總有孩子把單根小棒堆成一團。后來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 “捆” 的概念沒扎根:有學生把 10 根單棒捆成一捆后,又拆開去數(shù)。課后翻看作業(yè),發(fā)現(xiàn) 37% 的錯題都是進位時忘了加 1,比如 45+27 算成 62。
第二天我改了教法:先玩 “湊十接龍” 游戲,每人舉數(shù)字卡片找搭檔湊 10;再用動畫演示 “小棒士兵排隊”,10 個小兵自動合成一個小隊(捆)。這節(jié)課學生明顯專注,連平時調(diào)皮的小宇都舉著自己捆的小棒喊:“老師你看,這是 7 個小隊加 1 個小兵!”
這次反思讓我明白:低年級數(shù)學不是灌輸規(guī)則,而是幫學生搭建從具象到抽象的橋梁。下次要多準備 “錯誤案例”,讓學生當小老師糾錯,或許比我反復強調(diào)更有效。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 7
把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混在一起讓學生分類時,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個低級錯誤 —— 教具全是課本上的標準圖形,學生認得又快又準,可到了辨認教室的門、鐘表時卻懵了。
有個女生指著黑板擦說:“這是正方形! 我下意識想糾正,卻看到她舉著黑板擦比劃:“它有四個角,四條邊! 突然意識到,她抓住了本質(zhì)特征,只是沒注意邊不相等。我臨時改了環(huán)節(jié),讓大家找 “藏在教室里的'圖形”,孩子們爭論著 “水桶底面是圓的,但側面不是”“數(shù)學書封面是長方形,可它有點厚”,課堂像炸開的爆米花,熱鬧又有料。
但作業(yè)暴露了新問題:畫圖形時,30% 的學生把平行四邊形畫成了歪歪扭扭的長方形?磥砉饪坑^察不夠,得讓他們動手折、剪、拼,感受圖形的 “個性”。明天準備帶些可變形的七巧板,說不定能幫他們打通 “看” 與 “做” 的通道。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 8
教乘法口訣時,我像播放錄音帶似的領讀,以為重復夠多就會記住。直到抽查時,小浩背到 “四七” 突然卡住,急得摳橡皮,我才驚覺:機械記憶就像沙灘上寫字,潮水一沖就沒了。
家長會上,有媽媽說孩子在家背口訣時,把 “五八四十” 說成 “五八四十五”。這讓我想起課堂上的場景:學生對口訣的'理解停留在 “4 乘 5 就是 5 加 5 加 5 加 5”,卻不懂背后的意義。
這周我設計了 “口訣故事會”:讓學生用 “3 個 4” 編故事,有的說 “三頭大象各運 4 根木頭”,有的講 “媽媽買了 3 盒糖,每盒 4 顆”。小浩編的 “四個星期有 28 天,因為我盼著過生日”,逗得全班笑,也記住了 “四七二十八”。
現(xiàn)在作業(yè)里口訣錯誤率下降到 8%,但應用仍有問題?磥硐乱徊揭嘣O計 “購物”“分水果” 這類情境題,讓乘法從口訣表走進生活里。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 9
模擬超市購物時,孩子們搶著扮演收銀員,可真讓他們算 “買兩塊橡皮(每塊 5 角)和一把尺子(1 元)要多少錢” 時,一半人都在亂猜。問題出在我把 “元角分” 和 “十進制” 捆在一起教,像給剛學走路的孩子綁沙袋。
有個男孩舉著 5 角和 1 元硬幣問:“老師,這兩個哪個大?” 我突然醒悟,他們對錢的認知來自生活,卻不懂單位換算。第二天我?guī)碚鎸嵉牧沐X,讓他們先玩 “換錢游戲”:1 張 1 元換 2 張 5 角,1 張 5 角換 5 張 1 角。當孩子們發(fā)現(xiàn) “1 元能換 10 張 1 角” 時,眼睛亮得像星星。
但新麻煩又來了:算 “付 1 元買 6 角的`東西,找多少” 時,總有孩子寫成 “4”,忘了寫單位?磥聿粌H要教計算,更要培養(yǎng) “單位意識”。下次準備 “錯題銀行”,讓學生給錯題寫 “病因分析”,或許比我圈畫更深刻。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 10
講 “比多比少” 應用題時,我畫線段圖、標關鍵詞,口干舌燥講了 20 分鐘,可小琪還是把 “小紅有 8 支筆,比小明多 3 支,小明有幾支” 算成 8+3。
課后我請她畫圖,發(fā)現(xiàn)她把 “小紅的筆” 畫得比 “小明的” 短,嘴里卻說 “小紅多”。原來她沒理解 “比” 字前后的關系。我換了個方法,讓兩人一組用積木擺:“誰多誰就擺得長”,小琪擺完突然叫起來:“哦!小紅長,所以小明要短 3 塊!”
這節(jié)課讓我明白:低年級孩子的`邏輯藏在動作里。后來設計 “角色扮演” 解題,讓學生演 “小紅”“小明”,用身體動作表示 “多” 和 “少”,錯誤率從 45% 降到 15%。
但仍有學生看到 “多” 就加、見 “少” 就減?磥淼霉室獬鲂 “陷阱題”,比如 “小明有 5 本書,比小紅少 2 本,小紅有幾本”,讓他們在糾錯中明白:關鍵詞不是萬能的,理解題意才是王道。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 11
教 “退位減法” 時,我用計數(shù)器演示 “個位不夠減,從十位借 1 當 10”,可小宇總把 “32-17” 算成 25。我讓他撥計數(shù)器,發(fā)現(xiàn)他從十位拿走 1 顆珠子后,個位還是 2 減 7,根本沒加 10。
原來他沒理解 “借走” 的'含義。我找了 10 張 1 元紙幣和 3 個 1 角硬幣,扮演 “銀行柜員”:“你要付 7 角,可只有 2 角,怎么辦?” 他想了想,把 1 張 1 元換成 10 角,問題迎刃而解。
這個發(fā)現(xiàn)讓我調(diào)整了教學:先玩 “換錢游戲”,再學豎式。當學生用 “我從十位爺爺那借了 1 張 10 元,變成 10 個 1 元” 來解釋算理時,我知道他們真的懂了。
但新問題出現(xiàn):豎式計算時,有學生在被減數(shù)十位上點了退位點,卻忘了減 1?磥硪O計 “火眼金睛” 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找豎式里的 “小錯誤”,比單純強調(diào)更有效。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 12
教 “認識鐘表” 時,我準備了漂亮的鐘表模型,可講到 “9 時 5 分” 和 “9 時 50 分” 的區(qū)別時,多數(shù)學生還是混淆。有個男孩指著分針說:“它們都指著 10 呀!”
我突然意識到,學生沒理解 “分針走一大格是 5 分”。當天下午,我?guī)麄冏?“分針小火車” 游戲:把教室地面畫成鐘表,學生扮演分針,從 1 走到 2 喊 “5 分”,走到 10 喊 “50 分”。當扮演 9 時 50 分的學生站在 “10” 的位置,身體轉向 “12” 的反方向時,大家突然明白:“哦!50 分的分針快到 12 了!”
這節(jié)課讓我深刻體會:時間的`抽象性,需要用具象的身體感知來破解。但作業(yè)中仍有學生把 “12 時 15 分” 寫成 “12:15 分”,看來單位教學還要更細致。下次準備 “鐘表日記”,讓學生記錄一天的作息,把時間和生活綁在一起,或許記得更牢。
【二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05-15
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03-04
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01-01
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反思04-30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05-24
關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05-11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與反思04-08
最新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05-17
2015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05-31
最新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05-13